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市内要闻

解锁镇江城市更新的“温情密码”

来源:镇江市生态环境局 访问量: 发布日期:2025-06-05 14:46

初夏的镇江,古运河畔的健身步道上游人如织,朱方路上新铺设的沥青路面平整开阔,崇实女中门前的断头路变身通畅的集散广场……一幅幅生动的城市更新图景背后,是我市住建部门以人民为中心、以问题为导向的民生实践。近年来,我市以“城市更新”为笔,在补短板、强功能、提品质中书写温暖答卷,让“民生温度”渗透街巷肌理。

痛点变亮点:城市更新破解民生“顽疾”

“过去下雨天根本不敢出门,现在积水区改造后,再也不用担心蹚水回家了!”家住润州区的张阿姨对住建部门的积水区整治赞不绝口。2024年,我市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作为城市更新的发力点:完成街巷改造9000平方米,整治积水区20个;朱方路、金山路等7条道路焕新升级,天然气“安燃行动”惠及24万户居民,谏壁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提升至5万立方米。

在崇实女中门前沉寂多年的润州山路,见证着城市更新中的温情转折。曾经困扰师生多年的断头路问题被住建部门以“特事特办”的担当破解。润州山路及风车山路建设工程仅用5个月时间便竣工通车,同步建成的集散广场巧妙化解接送车辆拥堵难题。这种“宁可工程等假期,不让假期等工程”的担当,使260米道路贯通后,不仅疏通了城市交通“血栓”,更架起了政府与市民的“连心桥”。

住建部门“解剖一个问题”带动“解决一类问题”的机制,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纾解民忧的暖心工程。

灰空间变绿客厅:生态更新重构城市呼吸

漫步在古运河畔的“巴黎奥运紫跑道”,两侧垂直绿化墙与漕运文化展陈相映成趣。这条串联平政桥至解放桥的3.2公里滨水廊道,通过三级漫步系统重构城市公共空间,成为兼具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“城市画廊”。这种将文化基因植入绿色肌理的更新策略,不仅让市民感受到“看得见历史,留得住乡愁”的城市温度,更成为解码镇江城市更新的鲜活样本。

将基础设施升级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的更新模式,使城市“里子”与“面子”同步焕新。去年我市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地、小微绿地、滨水空间等资源打造口袋公园、城市绿道等百姓喜爱的高品质绿色开放空间,共建成10处“乐享园林”活力空间,超额完成建成6处的年度目标任务。近3年来,我市合计建成28处“乐享园林”活力空间,其中古运河上段提升、G346丹徒段沿线环境提升、鸿润家园游园和丹阳香草河游园等项目入选省级“乐享园林”民生实事。

蜕变见证着城市更新的生态智慧——去年,我市增加绿地100余公顷,沿线打造景观节点,在街角巷尾打造5个口袋公园,11.9公里城市绿道串起百姓“抬脚即入园”生活圈,让城市“边角料”变身全龄友好的“绿色客厅”。

管理变治理:共建共享激发城市活力

在朱方路改造中,住建部门创新采用“道路更新+”模式:通过更换老旧水管消除安全隐患,沿街设置花坛座椅培育夜经济,垂直绿化打造四季花街。这种“功能性更新”与“文化性更新”的深度融合,使道路改造成为激活区域发展的“金钥匙”。

城市更新的“镇江实践”更体现在治理思维的转变上。在金山路大修工程中,住建部门联合文旅单位统筹设计,使道路功能提升与景区形象塑造同频共振;在积水区整治中建立“一点一策”动态管理机制,将应急抢险转化为长效治理。

如今,全市公园绿化活动场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%,人均公园绿地18.1平方米的生态福利,正转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感。

从解决“水淹之苦”到营造“推窗见绿”,从打通“断头路”到构建“漫步圈”,市住建部门用“民生实事清单”彰显城市温度。在这里,城市更新不再是冰冷的空间改造,而是政府与市民的双向奔赴——住建系统将人民城市的理念浇筑在每寸沥青、每棵绿树、每处街角之中,让“镇江很有前途”的承诺化作百姓身边可感可知的温暖日常。

如今,穿行在镇江的大街小巷,改造一新的不仅是城市面貌,更是政府治理能力的升级密码——当建设者把市民的“需求清单”转化为“幸福清单”,城市更新的深层价值,正在这江水拍岸的古城持续释放温暖回响。

文章关键词: